設於石排灣郊野公園的澳門熊貓館二○一一年一月對外開放。當局近年持續優化公園設施,有序引入小熊貓、火烈鳥及金絲猴等動物進園飼養,以豐富公衆參觀元素。隨着毗鄰公屋群的逐步形成,進一步優化熊貓館以至周邊景點配套,梳理交通網絡,充分彰顯地區旅遊優勢,刻不容緩。
中央向澳門贈送一對大熊貓“開開”、“心心”,作為回歸十周年的獻禮,把祖國人民的深情厚意帶給澳門市民,為濠江小城增添吉祥歡樂;同時,藉此契機強化市民大衆尤其年輕一代關注生態保育,愛護環境,保護自己生活的地方。
大熊貓是親善大使,體現了國家和澳門特區的密切關係,有血濃於水的親情。讓大衆深化認識及保護大熊貓等瀕危動物,是一項長期工作,須各方關心、支持和參與。教育當局更應在年輕人層面多下工夫,強化科教環節,全方位推動保育,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。
內地及港台同樣建有熊貓館,視為當地重要的旅遊資源。然本澳博彩業蓬勃,大型賭場或度假村內各式商舖林立,衣食住行元素應有盡有,故要吸引旅客主動到熊貓館一遊,親近大自然,再閒逛路環舊城區,品味不同美食,當局總得要多花心思,推出宣傳策略,科學規劃景點路線。觀乎熊貓館開放以來,已成為親子遊樂園,更成嚮往自然風光的旅客必到之處,惜現時推廣力度有限,遊客到熊貓館容易,但轉往路環各景點就難,交通不便利;熊貓館周邊又欠缺休閒飲食店舖或文創園區等,若只是睇熊貓獨沽一味,實難留住人流。
民署透露,以現時猴子籠舍位置打造的小熊貓館,料明年動工;加上已引入火烈鳥、金絲猴,若再加碼引進一些“可觀”的動物,屆時公園將更熱鬧,吸引力更強。但想深一層,珍稀動物不斷“加碼”,預示保育水平與技術將要提升,責任更大。
熊貓館作為官方斥巨資打造的主題館,又毗鄰媽祖文化村,旅遊元素豐富,當局宜適時綜合民間團體意見,將整區重新規劃和改造,善用資源,將熊貓館打造成集保育珍稀動物、旅遊觀光、科普學習等元素於一體的休閒旅遊景區。但單打獨鬥難拓客源,最好與路環舊城區整合,發揮更大吸引力和優勢。
旅客來澳觀光,無不被古舊的中西歷史建築深深吸引。對比澳門半島及氹仔,路環作為澳門的後花園,地理位置得天獨厚,環境幽靜,至今完好保留舊船廠、棚屋群,村屋錯落有致,教堂、廟宇林立,休閒氣息濃。問題在相關設施破落,沒有被整合,又缺乏交通相連,怎吸引遊客前往?故這些舊城區舊建築物亟需當局有計劃活化,引入文化活力,深挖鄉土情懷,更要有序串連石排灣公園與路環舊城區,搞好交通配套,才能真正創設一條自然生態與鄉村情懷的新旅遊休閒路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