節日客流聚舊區 分流提升接待力
旅遊局目前推出的四條步行遊路線,主要集中本澳中南區。離島工商業聯合會理事長、氹仔坊會副理事長阮若華表示,離島的漁村、棚屋、廟宇等休閒元素豐富,希望當局可考慮以單車為引子,連接路氹各景點,由此設計出多條特色路線饗遊人。建議當局設置路線時,需因應社區實際情況加強相關配套,廣泛諮詢居民、社團意見,官民共推路線成效必佳。
每逢節假日,氹仔金光大道、官也街一帶人流如鯽,是不少旅客造訪地。阮若華稱,遊客過分集中在一條街,導致寸步難行,未必是好事,當局有必要思考如何分流,提升旅遊接待力。步行路線的適切設置,既有助分流旅客,更能進一步開發舊城區的旅遊元素,藉此吸引旅客,為不同社區帶來活力和商機。綜觀離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,歐陸風情街道夾雜中式廟宇,乃中西文化交融的火花;龍環葡韻為濕地生態旅遊景點,將葡式建築、濕地、步行徑串連,可打造特色步行路線;路環則以休閒漁村見稱,或可結合商業、文創等元素,以作推廣。值得一提的是,單車或可作引子,有機地連接路氹兩地,設計出多條特色路線。
做好交通配套包裝
根據過往觀察,離島風景優美,不少旅客都選擇在此拍攝婚紗照,留下最美一刻;亦有電影、電視劇在離島區取景開拍,由此可見,具賣點的旅遊元素絕對不少,希望政府加強宣傳和推廣。此外,路環舊城區雖現存不少特色及美食店,石排灣公園內建有熊貓館,但“點對點”交通配套未盡完美,減低旅客遊興,無疑與人流如鯽的官也街形成強烈對比。
阮若華直言當局設計路線時,需注重交通、導賞員、指示牌等相關配套,缺一不可。有感現時離島景點欠缺包裝,棚屋、漁村背後所蘊含的風貌鮮為人知,旅客走馬觀花。若導賞員以故事演繹,讓旅客加深認識景點的歷史,定能提升他們的旅遊樂趣,增強再度訪澳的意慾。交通亦是重要一環,節假日可考慮增加巴士班次,方便旅客到離島觀光,有助延長旅客留澳時間,屆時分流能力更佳。
其中望德聖母灣側自動步行系統連接了金光大道與舊城區,對舊城區經濟發展具正面作用。惟指示牌欠清晰,當局優化硬件設施的同時,要多宣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