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署管委會委員梁冠峰表示,新春期間多了人參觀大熊貓,當中年初三最多人,逾三千人次,因高峰期人流穩定,沒有採取人流管制。大熊貓的成熟交配期最理想是一五年,未必交配便成功,但已開始培訓工作人員,如接生、湊熊貓寶寶等工作。至於石排灣郊野公園的發展,將由郊野公園走向城市公園的變化,故在完善規劃前,除已公佈引入的新動物,暫不會添新員。
梁冠峰表示,近年兩隻大熊貓“開開”、“心心”已分開飼養,大熊貓野外也是獨立生活,在成年交配期才會相處。但不擔心大熊貓的相思問題,夜間休息室會輪替使用,可以憑氣味知道對方在身旁。飼養員會保持牠們的相思感覺,希望在成年期可以“一拍即合”,感情融洽。
備育嬰室訓練接生
他指出,雄性熊貓七歲是理想交配期,現在是六歲,故不急於在未成熟時生兒育女,相信一五年是理想交配期,當然到達理想期未必一定成功,如台灣也經過好幾次才成功。但已作了前期培訓準備工作,包括接生、湊熊貓寶寶等系列工夫;育嬰室亦已具備,熊貓由出生到一歲多都是母子分開生活。
小熊貓館已着手興建,因館址是現時猴子籠舍的位置,故首先要將舊有的猴子籠舍拆掉,新猴子籠舍已建好,將逐批遷入新籠舍。把幾種猴子遷入新館後便會遷拆舊舍,但搬遷不能操之過急,因猴子要有適應期。
規劃期不引入動物
由於石排灣公園將有新規劃,因新公屋落成,石排灣公園成為家庭及長者的休閒公園,由郊野公園走向城市公園的變化,待整體規劃完善後才再增加動物,短期內除了兩種猴子及小熊貓已敲定的動物外,不宜大規模引入動物。